2018年9月6日 星期四

《投資金律》讀後感1──沒有白吃的午餐


「投資金律」的圖片搜尋結果  
            《投資金律是我第一本關於財務或是個人理財的書籍,當初接觸財務開始在網上查了一些資料,拜讀了財經作家綠角的許多文章,看到推薦的這本投資金律》,剛好導讀是由綠角撰寫,索性買了一本,也算引起自己對投資理財的興趣。
現在看來,如果讀者希望接觸投資理財領域,建議可能從另一本鉅著《漫步華爾街》開始,把《投資金律》當第一本書可能有些不適合,內容相對比較艱澀一點點,怕讀起來很無聊,放棄去了解投資。不過,這兩本書肯定都值得讀一遍,建立起健康的財務知識。
        投資金律》作者William Bernstein,擁有醫學博士學位,但鑽研投資多年,毫不藏私地告訴投資大眾如何以智慧與長期眼光來成功管理投資,這些智慧也挑戰華爾街的思考與汲汲自利的股票經紀人,但實際上卻帶來正向報酬。
        這本書的英文原名,The Four Pillars of Investing,意思是投資的四大支柱,分別為投資理論、投資歷史、投資心理學、投資產業。瞭解四個面向,穩定有紀律地執行該有的策略,肯定能奠定作為散戶理財投資的穩固基礎。這系列文章也是希望整理這四大支柱,讓我重新檢視書中的重點外,也提供讀者一些方向。真正希望學懂這四大支柱,仍然要自己去拜讀一遍那些歷久彌新的投資書籍,建立起完善的投資觀。在宛如浩瀚汪洋的財務領域中,單單只靠小弟我的簡易書摘,僅僅是蜻蜓點水,只能窺知一二。
        從第一個面向談起,投資理論。本書花了很大的篇幅在投資理論上,不僅是因為對一般大眾可能叫新穎,它的重要性也絕對值得本書著墨接近一半的篇幅。
投資,不外乎是希望得到報酬,大家常聽到錢滾錢,拿出辛苦存下來的一筆錢,希望在一段時間後,可能拿回更多。但是,天底下真的沒有白吃的午餐,想得到報酬,就得涉入相對應的風險。簡單來說,想要獲得高報酬,就要涉入高風險,反過來說,不願意涉入高風險,或說只願意涉入低風險,肯定只有低報酬。高報酬需要靠高風險來達成,但涉入高風險卻不一定會有高報酬。也就是說,涉入高風險是獲得高報酬的唯一途徑,但是高風險的事情卻可能滿街都是。
        一般來說,股票比債券帶來更高的報酬,從上述報酬與風險的關係,就能發現股票應該比債券更具有風險,而其中的原因,在於這兩項風險資產本質意義上的不同。債券,就是借據,把一筆錢交給政府或公司,明訂可能五年後還你本金加利息,如果它還不出來,就是違約,有法律途徑可以解決。但是股票,是一種股權憑證,意思就是你買來一張股票,你就是一起經營公司的參與者,與老闆共負盈虧,如果公司倒了,或是大幅虧損,就是各人造業各人擔。債券與股票有著這樣根本差異,所以買股票的風險較高,才能獲得較高的報酬。
        書中除了單單區分債券與股票外,還細分成長、短期公債、美國股票、國外股票、大型股、小型股,針對不同資產,也拿出100年的數據佐證風險與報酬的關係。但單單從股票與債券的差異,就可以發現報酬與風險實在密不可分,這是了解投資的基礎。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讀者可能不必鑽研風險怎麼計算,但務必要了解報酬的背後,風險如影隨形,而且我們常常看待風險都是紙上談兵,當真的侵蝕到自己的資本時,有苦說不出。所以,當有人告訴你風險很低,報酬卻很高的時候,就要相當小心,也許它只是把風險藏到你看不到的地方而已。相反地,如果經不起高風險的上沖下洗,那麼也只能選擇低報酬的投資,但也不必覺得哀怨,因為這是自己的風險偏好。人比人,氣死人,它不是業績、績效,賺多了也不會有年終獎金,目標在於給家庭穩定的收入,老了有著舒適的退休生活。投資理財,有賺、不負自己就好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